“三楚先”何以不包括季連 趙平安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教授、副主任
內容提要:季連是羋姓楚人的始祖,從來沒有異議。清華簡《楚居》敘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處遷徙,始于季連,從出土文獻的角度印證了這一點。但是,在戰國時期楚人的祀典系統“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裡,卻沒有季連的影子。這一現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從《楚居》看,季連和鬻熊是兄弟關係,季連的後人沒有即位,楚的大位賴鬻熊一支得以傳延。對楚的後人來說,是鬻熊的直系親屬,而與季連沒有血親關係。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連這個懸疑。 關鍵字:清華簡 楚居 三楚先 季連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出土的楚簡中,首次出現了“三楚先”一詞: 1、 2、 3、 4、 5、……舉禱于三楚先各一牂……(《新蔡》乙三:41) 6、 7、……就禱三楚[先] 與之有關聯的,還有“楚先”: 8、……舉禱楚先老童、祝 9、……就禱楚先老 葛陵簡中既有三楚先,又有楚先,楚先後面往往有具體的先祖名。賈連敏先生敏銳地指出:從葛陵簡看,凡稱“三楚先”者,其後不再綴具體先祖名,因此三楚先就是老童、祝 和葛陵簡一樣,此前出土的望山簡和包山簡,老童、祝融、鬻熊也是放在一起禱祠的: 10、 11、 12、……舉禱楚先老僮(童)、祝 13、……舉禱楚先老僮(童)、祝 可見,在戰國時期楚人的祭祀系統裡,老童、祝融、鬻熊是一個比較固定的組合,把他們稱做三楚先是一種自然的、約定俗成的現象。 需要說明的是,在葛陵簡中,鬻熊有時候寫作穴熊: 14、 15、 由於《史記·楚世家》既有鬻熊又有穴熊,學界通常把 因此,老童、祝融、穴熊是三楚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上引葛陵簡、包山簡、望山簡分別出自葛陵1號墓、包山2號墓、望山1號墓,都屬於蔔筮禱祠類。葛陵1號墓墓主平輿君成是楚昭王之孫、平輿文君子良之子。[10]包山2號墓墓主昭佗也是楚昭王、子良之後。[11]望山1號墓墓主悼固是楚悼王之後。[12]他們都是楚人的後裔。後裔祭祀祖先,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傳世文獻也有這類記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正義》引《樂緯》宋均注曰:“熊渠嫡嗣曰熊摯,有惡疾,不得為後,別居於夔,為楚附庸,後王命曰夔子也。”楊伯峻曰:“祝融和鬻熊皆楚之先祖,而夔為楚之別封,依古禮,亦宜祀之也。全祖望《經史問答》謂任、宿、須句,風姓也,實修太皓之祀。夫太皓,天子也,而任、宿諸國以附庸之小侯各主其祀,然則祝、鬻二祭,夔亦當祀之。”[13]這裡只提到三楚先中的兩位,或是春秋時的定式,但是在楚人後裔祭祀著名先公這一點上,和出土文獻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無論是春秋時的二楚先還是戰國時的三楚先,都不包括季連這個人物。 《大戴禮記·帝系》: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 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篯,是為彭祖;其四曰萊言,是為雲鄶人;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 《世本》所記大致相同,均為《史記·楚世家》所本。《楚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複居火正,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吳;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史記索隱》:“《系本》雲:‘六曰季連,是為羋姓。季連者,楚是。’宋忠曰:‘季連,名也。羋姓所出,楚之先。’”[14] 楚姓為羋,已為出土材料所證明。楚王鐘:“楚王媵江仲奶南龢鐘。”方浚益曰:“奶乃楚姓,即經傳之羋字。《史記·楚世家》:陸終子六曰季連,羋姓。《說文》:‘羋,羊鳴也。’此羋字本誼,經傳以為楚姓者,乃同音假借字,其本字正當作奶。”[15] 季連是羋姓楚人的始祖,從來就沒有異議。《楚居》敘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處遷徙,始于季連,從出土文獻的角度印證了這一點。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季連既為楚之先,地位又如此重要,為什麼不在“三楚先”當中呢? 最近反復繹讀《楚居》,感到答案就在《楚居》當中。為方便理解,先把相關段落抄在下面: 季連初降於 ![]() ![]() ![]() 季連和鬻熊雖然都是楚的先公,但季連一支沒有繼位,楚的大位賴鬻熊一支得以傳延。對楚的後人來說,與鬻熊有血親關係,是鬻熊的直系親屬。這應是鬻熊置於三楚先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楚人稱做楚人是從鬻熊開始的。鬻熊娶妣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後世楚人祀典“三楚先”裡沒有季連,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楚祖先中的地位,因為他是公認的羋姓楚人的祖先。所以歷代的史家都給予他特別的關注,新出的《楚居》以季連開篇,把他和鬻熊作為頭等重要的祖先對待。 剩下的問題是,如何解釋古書中有關季連和鬻熊的記述呢?我們以記載比較詳細的《史記·楚世家》為例。《楚世家》: 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黑旦],熊[黑旦]生熊勝。熊勝以弟熊楊為後。熊楊生熊渠。 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為熊毋康,毋康早死。熊渠卒,子熊摯紅立。摯紅卒,其弟弑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 我們已經知道,這段話中有幾個明顯的錯誤。一是人名寫法上,熊艾是熊只之訛,熊勝是熊 關於致訛的過程我們不妨作一些推測。季連娶盤庚後人妣隹為妻,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公關專案“出土簡帛與古史再建”(09JZD0042)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專案課題“古代簡牘保護與整理研究”(2010BAK67B14)的階段性成果。2011年3月曾提交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舉辦的“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4月又提交美國亞洲學會年會,並在會上宣講。] (作者趙平安,1964年生,文學博士,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文字和出土文獻研究。) (將載《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集》,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李學勤:《論包山簡中一楚先祖名》,《文物》1988年第8期;許學仁:《包山楚簡所見之先公先王考》,《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3年,第52-63頁;李零:《楚國族源、世系的文字學證明》,《文物》1991年第2期。 [2]賈連敏:《新蔡竹簡中的楚先祖名》,《華學》第七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51頁。 [3] 如黃德寬:《新蔡葛陵楚簡所見“穴熊”及相關問題》,《古籍研究》2005卷(總第48期),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5頁;魏宜輝、周言:《再談新蔡楚簡中的“穴熊”》,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11月8日;劉信芳:《楚簡“三楚先”、“楚先”、“荊王”以及相關祀禮》,《文史》第73輯,中華書局,2005年,第13頁。 [4] 該字的釋讀可參看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網站2006年11月29日;趙平安:《關於夃的形義來源》,《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7-22頁,收入《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97-105頁。 [5] 例10和例11皆系綴合而成,依照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先生的意見,參看《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72頁考釋101、第273頁考釋102。 [6] 雖然有的學者把 [7] 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曾言“鬻熊即穴熊聲讀之異,《史》誤分之”,參看黃懷信等《大戴禮記匯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749-750頁;陳偉認為,“孔氏將穴(誤做“內”)熊與鬻熊視為一人,從《帝系》所記世次看,應該說有其道理。”“‘楚先’中的穴熊,有可能就是鬻熊。”參其所著《楚人禱祠中的人鬼系統及其相關問題》,“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論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又收入《新出簡帛研讀》第三章第四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輯、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 [9] 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80-185頁。 [11] 彭浩:《包山二號楚墓蔔筮和祭禱竹簡的初步研究》,《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556-557頁。 [12] 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望山一號墓竹簡的性質和內容》,《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11頁。 [1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440-441頁。 [14]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0頁。 [15] 轉引自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32頁。 [16] 泛化的結果,沒有血緣關係的某一類人也用這個序列排序。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勘、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17] 事實上,楚人在華夏政治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可能也是從鬻熊開始的,詳下文。《楚世家》:“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5頁)。 [18] 參看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2011年第3期;《根據〈楚居〉解讀史書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亂》,《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9] 司馬遷:《史記》卷四十《楚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第1693-1694頁。 [20] 黃焯:《古今聲類通轉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9、251頁。 [21] 參看趙平安:《河南淅川和尚嶺所出鎮墓獸銘文和秦漢簡中的宛奇》,《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2期,收入《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322-32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