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简”首露真容 载《诗经》、楚史等珍贵文献
中安在线讯 据新安晚报报道,5月15日,安徽大学召开所藏战国竹简专家实物鉴定和学术座谈会,学术界翘首以盼的“安大简”首露真容。由于其重要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现场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从事古文字、出土文献、古代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均难抑激动之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称,“安大简”的重要性不亚于“清华简”。
神秘竹简揭开面纱
2015年1月,安徽大学从海外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战国竹简。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带领团队通过努力工作,揭开了这批“安大简”的神秘面纱。“刚拿到时就是烂竹签一团,到底里面是什么东西,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开始清理时,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文字记载,很兴奋,但是到底有些什么东西也是没有把握的。说实在话,每洗一支简,大家都是既期待又紧张的。”黄德宽说。
“安大简”上发现《诗经》
“安大简”经清洗整理,共有1167个编号。整简居多,品相上乘,字迹清晰,保存状况总体良好。北京大学文物鉴定中心的碳14检测认定,竹简年代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为战国时期楚国之物。
揭秘“老童”名称由来
据专家介绍,经初步判读,记载楚史内容的“安大简”有440多支,不仅数量较大,而且简文内容丰富、系统。从楚先祖原初历史“颛顼生老童”一直到春秋楚惠王时代的“白公起祸”,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
解开楚史一大困惑 专家表示,“安大简”中有关楚史的重要史实,有些可与传世文献互证,有些可补历史记载的缺失。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一些无法厘清的楚国早期历史,还有近年来让专家们困惑难解的考古新材料,根据“安大简”的记载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比如,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季连是楚国人的直接祖先,但是过去出土的材料里无法得到验证,从来没见过季连的影子,这让专家们十分困惑。“安大简”揭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季连就是前些年考古新材料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人,叫穴熊。这个穴熊在《史记》里又称鬻熊,季连与穴熊、鬻熊竟然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写法,这样,专家们所有的困惑都烟消云散了。“司马迁写楚国的这段历史,他自己也承认搞不太清楚。‘安大简’把这个学术界长期的困惑给解决了。”黄德宽说。
此外,还有多篇儒家佚文、楚辞佚篇的发现为先秦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专家们认为“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和“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学术价值巨大,堪称国之瑰宝。
“安大简”归来史
◎2014年底,由海关入境
◎2015年 2月,经初步整理,这批简共有1167支,整简居多 |